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电力行业是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关于如何更好的供电,如何更好的用电,如何定义电价的新闻频出,一个全新的电力市场已经成型。
电价已经正式“解绑”,包括江苏、湖北、山东、陕西、辽宁、重庆等很多地方都发布了调整电价的通知。从这些领域发布的信息来看,电力市场化即将到来。需要注意的是,电力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电力私有化,而是电力回归商品本质。
电价自由涨跌的部分原因是,近几天,特别是9、10月份,由于煤炭供应紧张,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有序用电甚至停电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保证不同时间尺度的电力供需平衡和新能源的高需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储能产业发展目标。显然,储能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储能装置使电网释放更加高效。
随着电力市场化,必然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电价自由波动。一旦进入市场化环节,与过去固定的电价相比,必然会寻求更高效的发电措施,遵循更合理的用电计划。这样,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传统发电中,大多使用火力发电(即煤炭发电)。通常,为了保持负荷和发电之间的实时平衡,需要对火电机组进行动态调整。然而,由于长期工作,机组的一些部件损坏,降低了机组的可靠性,增加了维护成本,并变相降低了机组的使用寿命。
随着储能装置的加入,有可能与火电机组进行联合运行,提高火电机组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例如,家庭用电通常有高峰和低谷,白天用电高峰,晚上用电高峰。尽管进行了动态调整,但夜间仍会浪费大量电力。使用储能设备可以在夜间储存剩余电量。电网负荷高的时候,用电高峰期间,原机组一起供电,极其经济。
在新能源方面,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场景,过去由于供电不稳定因素,风能、太阳能产生的大量电能无法进入电网,导致弃电。
增加储能装置后,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持续为储能装置充电。当用户负荷较高或用电不受限制时,储能装置会向电网放电,使可再生能源真正进入完整的电力系统,不稳定的能源可以变成可调节、可调度的电能。
此外,在电网的输配电和辅助服务中,储能装置可以更好地对整个电网进行动态调节,通过调峰填谷,大大降低电网的负荷压力,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
中国储能系统发展现状
就在10月,据央视新闻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10 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经过4000小时的试运行,在贵州毕节正式并网发电,这也标志着我国在电储能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该系统主要依靠将电能转化为压缩空气的动能来储存能量。晚上用电负荷低时,空气被电压缩储存。在用电高峰期,空气被释放出来,通用电气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程师郭文斌透露,由于该系统的存储介质只有空气,所以在安全性上可以得到保障,不存在突然爆炸的风险,气压存储属于中压范围,风险可控。
同时,该系统是通过压缩日常使用的空气来实现的,在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仅可以储存热能用于日常用电,如火电、水电等。还可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作为电网的稳定器和蓄电池。
储能装置对普通人的意义
如果说在过去,由于居民电价相对固定,对于很多居民用户来说,储能装置意义不大,最多只是在停电时作为应急设备使用。但电力市场化后,随着电价的实时动态调整,储能设备将对普通用户产生明显的经济效应。
当电价市场化时,电价会全天波动。此时,用户可以在电价较低时对储能系统进行充电,在电价较高时进行放电。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整体用电成本,而且不会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即使在电价高峰期,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用电。
通过将电能传输到储能系统,再通过储能系统放电,可以获得电流电压稳定的优质电能,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总结
随着我国多地宣布电价“自由涨跌”,电力正式进入市场化时代。同时,也促进了与电力密切相关的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储能系统的加入,将有效帮助电网产生更高的效益,也让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挥作用。在电价市场化的时代,储能产业即将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