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第12代酷睿处理器正式发布后,英特尔新一代处理器的性能评测也发布了。很多有经验的第三方都推出了自己的性能测试。不管英特尔有没有在阿尔德湖CPU上挤出一管牙膏,我们不妨用实际数据说话。
大小核结构性能拉伸
第12代酷睿处理器首次采用英特尔7(原10纳米)工艺技术和异构CPU设计,并引入了两个CPU内核:性能内核(P核)和能效内核(E核)。与i9-11900K、i9-12900K旗舰相比,总核数从上一代的8核增加到16核(8个性能核、8个能效核)。除了内核数量之外,缓存大小也增加了一倍,i9-12900K的L2缓存从4MB增加到14MB,L3缓存从16MB增加到30MB。即使是面向中端市场的i5-12600K,也拥有6P 4E、9.5MB L2缓存和20MB L3缓存的10核设计。
在Anandtech进行的多次运行测试中,i9-12900K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很多场景下,甚至超越了AMD旗舰锐龙9 5950X,其价格比上一代旗舰i9-11900K高出200美元。在一些特定的多核场景下,甚至接近翻倍。但在哔哩哔哩Up极客湾Cinebench R23测试中,i5-12600K在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上甚至得分高于上一代i9旗舰,可谓真正的“i5打败i9”。
自然,这种性能提升不能全部集中在性能核心上,i9-12900K的能效核心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只有8个E核的测试下,大部分运行分数都高于完整的i7-6700K。要知道即使E核满载,功耗也只有48W左右,而i7-6700K的功耗达到91W。当然,台式机端能效核心的设计优势可能很难看到,但明年在移动端推出第12代酷睿后,我们或许能看到高能耗比的英特尔笔记本产品。
Wintel联盟组合拳
作为英特尔多年的商业伙伴,尽管微软开始与Surface笔记本上的高通合作开发处理器,并在其游戏主机Xbox上采用AMD的SoC,但微软仍然是英特尔在Windows上的坚定盟友。在第12代酷睿大会上,微软的CPO Panos Panay再次被邀请作为其平台。然而这一次,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甚至重现了过去Wintel联盟的辉煌。
在Windows 11的发布会上,Panos Panay提到,能够直接运行安卓应用的能力要归功于英特尔的Bridge技术。英特尔第12代酷睿推出的全新内核调度技术Thread Director,不仅有硬件层的设计,还有OS操作系统的支持。Windows 11已经成为目前该技术支持的唯一平台。但是在具体的测试中,除了Windows 11在AES编码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之外,Windows 11和Windows 10的测试结果差异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在运行工具、软件还是游戏方面。
也许这一次,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是孤独的,但这只是他们共同推广新产品和系统的一种手段?并非如此。尽管Thread Director在硬件和操作系统上进行了优化,但它仍然需要软件适配来调度内核。
英特尔发布了一份白皮书,为独立软件开发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优化混合核心平台下的应用运行。同时,英特尔还为游戏开发者公开了如何检测异构CPU并通知OS调度器完成核心调度的示例代码。所以未来软件和游戏适配后,相信英特尔第12代酷睿CPU会表现更好。
DDR5是不是吹得太厉害了?
在第12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上,它还率先支持新一代内存标准DDR5内存。在目前各大内存厂商给出的数据中,相比DDR4,DDR5的带宽可以翻倍。但是获得这种带宽的成本并不低。首先,英特尔这次必须把Z690主板和酷睿12 CPU搭配起来。根据OEM的设计,目前分为DDR4和DDR5两个版本,DDR5主板的价格普遍较高。其次,由于DDR5刚刚推出,16GB的DDR5内存芯片都在千元以上。要想充分发挥Core 12核心的性能,主板内存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CPU本身的价格。
花这么多钱,如果性能优势巨大,也不是不能接受。遗憾的是,目前DDR5的性能并没有那么亮眼。在Anandtech对DDR5和DDR4的对比测试中,DDR5在运行软件方面提升了10%到25%左右。当然,只有对记忆读写速度的测试,仍然可以显示出明显的差距。相比一些基于内存带宽的软件,比如一些Adobe软件,DDR5可以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游戏性能方面,两者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值得补充的是,目前的DDR5内存CAS延迟都在40以上,是DDR4内存的两倍以上,未来随着频率的增加也会继续上升。不过普通用户倒是不用操心这一点,因为CAS延迟代表的是时钟周期总数,只是实际延迟的组成部分之一,实际的数据延迟仅仅多出3ns左右。
小结
从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12代酷睿在各个方面都是进步最大的一代CPU。新CEO Pat Gelsinger回归公司后,很快就改善了英特尔受制的处境。换做过去,简直难以想象英特尔居然在发售不足8个月的时间里,就用自己的新一代中端CPU干掉了上一代旗舰CPU。要想保留乃至抢夺占有率,原有那套“高价摆烂”的做法明显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市场格局了,因为消费者对于性能与成本的认知已经有了更多直观的获取方式。如今英特尔、AMD乃至苹果都加入了这场CPU的“内卷”之战,受益的天平终于倾向了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