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半导体芯片市场缺货,涨价是主旋律,其中提到了芯片炒货。在海量的半导体器件中,MCU最受炒货商家青睐,价格暴涨十倍甚至百倍的消息频频曝光,让不少炒货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然而最近MCU市场出现了180度大转弯,大量中间商倾销商品,部分MCU价格降幅高达80%。市场是否迎来拐点?
为了调查最真实的市场情况,《电子发烧友网》记者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通过与多家MCU厂商沟通,终于获得了当前MCU市场的第一手资料。让我们跟随网络小编的脚步,走进这个变幻莫测的单片机市场。
价格暴跌,MCU市场进入拐点?
早在今年6月,就传出了一些厂商在MCU市场倾销商品的消息。为此,网络小编也发表了《你在疯狂屯货,他在悄悄出货,MCU市场上演孙子兵法》的报告,来说明当时的MCU市场。但是,当时可能只是个别股票人的个别行为,市场的总体情况还没有形成。
到了7月份,MCU市场开始呈现疲软趋势。有业内人士透露,MCU出货量明显增加,价格持续下降,但部分机型价格仍处于高位。
直到9月,市场瞬息万变,很多炒货商人甚至惊呼“GD的MCU直线下降”。各大集成电路交易集团突然被巨大的芯片出货需求填满,许多中间商竞相降低售价,结果却立即摆脱。
比如ST的STM32F103C8T6在正常情况下是6元左右,最高在65元。6月中旬报价55元,9月市场报价50元左右。恩智浦车用MCU fs32k 144 hat0 mlht,正常情况下20元左右,最高市场价585元,6月中旬报价500元,9月报价170元,降幅80%。
针对这种情况,阿斯特拉科技产品营销经理林金海表示,近期市场终端客户需求疲软,MCU产能增加,库存商出货量增加导致原有高价有一定下降。
但是,目前还没有明显的信号表明已经进入拐点。8位和低阶32位MCU主要在消费市场,受影响较大。AstraTech全系列产品采用55nm先进工艺,高阶MCU定位在中端。订单量仍在增加,发货量也在逐渐增加。AstraTech将遵循既定的市场战略和供应计划。
武汉汽车芯片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彭艺兴表示,目前MCU供应波动较大,有时还会波动,最近消费级MCU确实有所缓解。但汽车MCU依然严重缺货,贸易市场价格下跌也有政府对炒货现象的影响,并不意味着供给端已经完全缓解。
当然,市场上MCU的供应确实在增加,但彭艺兴认为主要集中在消费市场,汽车MCU并没有明显变化,仍处于短缺环境。而且由于市场需求和客户订单的快速增长,AutoChips也在争取产能。
显然,目前市场上MCU的出货量确实大幅增加,使得市场价格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上游供给增加,需求疲软。但与此同时,汽车MCU依然严重短缺,因此会发现仍有很多OEM因为缺货而停工减产。
国产单片机的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MCU炒货在市场上不仅有ST、恩智浦等国外品牌,还有GD等国产产品。虽然不太推荐炒货行为,但是从侧面来看,也是国产MCU被认可的一个标志。毕竟只有买家认可才能推测。
近年来,随着疫情和众所周知的原因,供应链完全失衡。很多海外MCU厂商在缺货时只优先支持欧美、日本客户,这让国内客户尤其是自有品牌车厂极为被动。
然而,这也加强了国内客户和OEM的决心
他还提到,国内替代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中美贸易战和这股短缺潮加速了替代的进程。目前,国产MCU已逐步实现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应用市场低端领域的进口替代。但是中高端领域的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主导。比如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厂商的产品在汽车仪表MCU方面能够真正进入市场,替代空间巨大。
阿斯特拉的全系列产品采用55纳米和ARM Cortex-M4高性能或M0低功耗核心的先进技术,以高频率、大内存、高可靠性和兼容性的通用MCU为主,应用于消费、工业控制、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目前已推出8系近200款。
彭艺兴表示,AutoChips作为国内领先的MCU芯片制造商,目前已经量产的两代MCU产品,几乎在所有主要OEM中都已经量产出货,产品质量得到市场充分验证。
同时,AutoChips新一代MCU产品AC784x即将正式上市。该产品将成为国内首个通过ISO26262功能安全认证的MCU,填补国内MCU在功能安全领域的空白,助力车厂和tier1将实现更多车身安全部件的国产化。
但随着上半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MCU持续短缺,不少客户陷入恐慌,纷纷增加订单,希望囤积货源,抵御风险。
针对这一现象,彭艺兴表示,AutoChips正在不断加强与OEM和Tier1的沟通,掌握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交付给终端,尽最大努力杜绝各种炒货现象。
强劲的市场需求,加上供应链的不平衡,为国内MCU厂商迎来了难得的窗口期。同时,为防止市场过热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厂商也加强了供应链管理,尽可能为下游客户提供合理需求,尽可能避免囤货和炒货现象。
担心单片机市场
前不久,国家打击了汽车芯片市场的炒货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MCU市场的炒货局面。但是随着中间商不断倾销商品,也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当MCU产品持续发布时,下游客户对上游MCU的订单也可能减少。
但彭艺兴表示,由于供需关系,整车规格的MCU短缺问题短期内不会得到很大缓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普及和国内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内同车型规格MCU的需求将稳步上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AutoChips消化库存是没有问题的。
林金海还表示,现在还不是发布库存,做好终端客户真实需求和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与长期合作伙伴签订长期订单的时候。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厂商都表示,2022年MCU市场的短缺将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根据SEMI报告,全球半导体制造商预计到2022年将建造29座大容量晶圆厂,预计每月将为全球带来260万片晶圆。
林金海认为,晶圆厂扩产大约需要两年时间,预计到明年,年底的晶圆产能将会爆满。晶圆产能扩张的效果最早要到2023年才能体现出来。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是否持续疲软。
彭艺兴还表示,根据AutoChips目前掌握的信息,预计消费级MCU市场在2022年会有较大的缓解,但汽车级MCU市场至少要到2023年才会有一定的缓解。但在需求方面,根据IC insights等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未来10年全球MCU市场将持续快速增长,新建晶圆厂只是为了支撑MCU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不会造成市场冲击。
虽然对于未来MCU的市场需求是否过剩没有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MCU厂商的红利之争很可能会在2022年下半年结束。届时供应链将恢复,可能会导致部分选择使用国产MCU产品的客户重新投入ST、恩智浦等大厂商的怀抱。
针对这种可能的情况,国内大部分厂商都比较乐观。彭艺兴认为,经过这一轮缺货,国内客户已经体验到国外MCU厂商不靠谱,只有国产MCU才能拯救国产MCU。国内MCU,尤其是头部的龙头厂商,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产品质量和研发;经过几年的市场测试,d实力。再加上整体汽车市场以及政策,大力推进国产化,未来国产MCU的份额无疑会有所提升。
阿斯特拉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计划。林金海透露,从一开始,我们就选择与阿斯特拉产品合作程度高、未来能长期合作的优质客户。是否切换回原来的大厂品牌,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终端产品的需求与MCU的契合度,质量、稳定性、供应是否有保障等。
近年来,国产MCU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产品都不逊色于国外品牌。如果MCU厂商的产品只是因为缺货才勉强更换,粘度低,更换的几率更大。为了应付,除了寻找合适的客户,它是
下半年MCU市场大幅走下坡路,产品价格大幅跳水。但入市后发现,主要是市场需求疲软,上游持续供应,而目前市场价格仍高于正常水平,市场没有出现拐点。根据企业的普遍共识,2022年消费级MCU的短缺将得到缓解,而汽车级MCU的短缺将在2023年得到缓解。届时,供应链将恢复,国外厂商将回归。一时间,对国产MCU的挑战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