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购物车0
TOP
Imgs 行业资讯

0

华为 告别大陆军时代

2021-12-17 14:11:42
2010年,解放军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军。其核心是摆脱“独立作战、为世界而战”的长期意识,放下“老大哥”架子,摒弃“大陆军”思维。这一建设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被官方称为“告别大陆军时代”。
《告别大陆军》包含了各方面的发展目标。比如,强化长期战略规划能力,突出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在军队建设上,要求不断优化兵力结构和军队组织,增加数字化、空中突击、特种作战等新型作战力量的比重。在作战方法上,要求聚焦不同战场环境和任务区域,提高精确作战、立体作战和多功能作战能力。
自“516”事件以来,华为的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从战略行动和结果来看,面对如何生存,华为也经历了多次战略摇摆。到了2021年,华为的动作相对密集,但却给人“有点不可理解”的感觉。
公众可能注意到的是,华为一再强调不造车,不造芯片。比如刚成立一年的华为云与计算BG,年初解散,华为云、计算、存储业务回归独立的运营华为推广了鸿蒙系统和欧拉的开源,先后将这两个操作系统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与此同时,华为新推出的Mate系列旗舰机和麒麟系列芯片也没有音讯。
如果这样看,似乎你注意到的都是“不做”、“捐了”、“化解”这些关键词?面对长臂管辖权和芯片困境,华为做了什么?现阶段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华为也在进行一场“告别大陆军时代”。
面对常态化的技术竞争和日益严峻的技术自力更生的需求,作为观众,我们绝对希望华为能突然打造一支庞大而神奇的“军队”,今天造汽车,明天造芯片,瞬间解决所有问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华为别无选择,或者无法集中精力一口气打破桎梏。我们只能化整为零,多途径突破,用更细微具体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发展来交换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华为的特色不再是大部队的“万能”,而是对市场精准立体的发力。
或许只有理解了《永别了,大陆军》的战略逻辑,才能解释华为今天在做什么。
虽然古代骑士的冲锋充满了浪漫,但机械化步兵的特种作战、空中突击和连锁配合都能适应今天的战场。
“大军团”改为“战链”
《告别大陆军》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求陆军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将一切融入“战链”,加快小型化、多功能化、模块化的发展,这也可以用来总结华为今年的发展战略。
过去几十年,华为打造了一个横跨通信、IT、消费终端、云计算的庞大产业实体,正是得益于大部队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力。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华为会小心翼翼地瞄准一个产业方向,比如企业网络、消费终端。然后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经过一定的尝试,建立起一个大规模的商业体系深入这个产业空间,以大投入、大创新、大产出的方式重塑市场的游戏规则。这种大部队集结、重火力投入的模式,让华为获得了企业ICT和智能手机的成功,也让华为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广、覆盖面最广的ICT基础设施供应商。
这种模式的成功来自全球供应链和成功的研发;投入产出比。其中,华为能够顺利买到高水平的硬件,在此基础上,产品创新的常态化占据了关键环节。然而,这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事实上,从CABG(云与计算BG)的成立和解散可以看出,华为对长臂管辖的第一次战略应对,来自于过去企业和消费市场的成功经验。即整合一切可以用来突破封锁的力量,组成一支既能实现软硬件可控,又能肩负打开市场重任的“大军”。所以我们看到华为CABG聚集了受影响最小的云,而用来对抗一般芯片封锁的鲲鹏,开放AI芯片的方向上升了。
然而,这种“硬对抗”策略在实践中存在一系列不协调之处。比如,CABG和EBG的服务主体都是企业,业务范围必然重叠,难以明确,尤其是在计算相关产品上;硬件和云商业模式总是不兼容的。如果要评估营收任务,那么市场人员会倾向于利润更高且华为更有优势的传统硬件。虽然这种既要求市场又要求独立性的发展模式符合逻辑最优解,但在实践中很难兼顾两者
所以随着CABG解散的消息以及华为云业务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这些变化,舆论聚焦华为云本身,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形成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全新顶层设计:打破大部队模式,形成小型化、通用化、模块化的“战链”。
在今年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轮值主席徐志军阐述了未来的关键战略举措,其中第一项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韧性。
这种表述背后的逻辑是,华为的核心实力在于产业链的广泛覆盖和在ICT长产业链中的布局。如果将这些布局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军团”,很容易出现“盈利还是突破”的矛盾,更容易被供应链等外部因素卡住。
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势,华为更倾向于将产业布局划分为相对独立、灵活的单元,这些单元之间密集、创造性地相互结合,从而衍生出原产业链中不存在的新的竞争优势和机会。这种相对灵活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因势利导,根据“战场”的需要构建新的“战链”;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华为的优势。华为的核心差异化是多产品多技术。组合能力的有效性是“双多”优势的存在基础。
这一理念自上而下渗透到了华为业务的方方面面,也应该是华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行为准则。
比如华为云CEO张平安今年提出了云韵协作,就是把华为终端上的服务积累和华为云结合起来。该方案打破了以往公有云的边界。无论是正常发展还是时间敏感的计划,我们都可以看到技术与产业布局的结合将是华为发展的主旋律。
此外,华为今年的主要变化之一是将数字能源成立为一家独立公司。数字能源的进一步发展,既是环保节能产业的趋势,也是这一领域能够让华为将光伏、储能、输能等能源产业的优势与网络、AI、计算等ICT产业的优势结合优化,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布局。
甚至可以说,在我们能够察觉到的信息通信行业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为重新布局自身产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非常关注的“造车潮”,华为天线的能力在车联网中可见一斑,激光雷达与华为的光网络能力相关,自动驾驶与华为的云、AI、计算能力紧密适配。华为BU可以将这些能力结合起来形成解决方案,也可以将个人需求引入这些产品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华为一再强调不会造车。如果建立了大量的技术和产品布局,汽车公司将很难信任它。相反,华为有非常多元化的市场空间和技术组合可能性,情况和当年做手机不一样。
战场上有三四个军团的时候,容易发生堵;当战场上有数百个战斗单位可以随时拆分组合时,事情就复杂多了。
接下来,华为的业务单元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这不一定是坏事。
软件第一:军队的未来在天。
现代军事科学中有一句话,军队的未来在于天。无论是战斗运输还是垂直打击,空地一体的能力将决定陆军的成败。以这个想法为例,可能不太合适,硬件的未来其实在于软件。
华为既是硬件制造商,也是硬件消费制造商。其困境还在于传统的业务发展和创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最先进硬件的有效供给。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烹饪好当然需要好的食材,但是当食材来源被切断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多的方式。华为要想减少对先进硬件的依赖,就需要
记住2017年华为全连接大会的主题是软件和软件生态。当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到后续的封锁,但华为已经感觉到了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幸运的是,我现在就想来。
华为2021年发展变化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大力推进软件化、云化,就像《告别大陆军》的核心就是强化陆军的空中能力。
强化软件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强化软件的生态,二是提升软件的先进性,三是调动软件的商业价值。这三个方面可以映射到华为业务的方方面面。
构建基础软件生态,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鸿蒙系统完成了商业化和开源捐赠。此外,原服务器系统欧拉也在11月完成了开源捐赠。有理由相信,华为更多的基础软件将走向运营的“完全开源”模式和第三方社区建设。事实上,这是中国软件业早该迈出的一步。当然,我们不能说封锁是正确的,但它可以推动我们做正确的事情。
在软件领先方面,可以看到华为开始在很多领域强调软件创新,通过软件完成了硬件技术布局的存在。比如,很多人认为,高端手机芯片被封杀,华为应对海狮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事实上,海斯确实保持了很多沉默,但并没有进入完全沉默的时期。今年,HiSilicon团队在HMS核心开发更新了大量软件能力,包括AI、视频超分、多媒体分割等基础能力,以及与游戏、汽车等场景的结合。不断开发软件,提升软件的领先优势,已经成为华为大量业务,尤其是手机相关业务生存和等待变数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在于华为通过加强软件技术,不断做出产业差异化的努力。在消费端,很多人都知道华为的战略是1 8 N. 1和8都是华为自己的硬件,自然承载了华为的技术能力。但是这个N来自第三方,只配备了华为的网络模块,缺乏足够的市场差异化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华为希望通过提升软件能力和体验,在N领域有所作为。例如,今年华为合并了鸿蒙系统认证和Hilink,针对生态伙伴产品推出了新的认证体系“鸿蒙系统智联”。
“鸿蒙系统之父”王博士的新职位是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总裁。在鸿蒙系统商业化之后,他的下一个任务应该是用鸿蒙系统、AI等技术推动全场景产品的技术体验创新。这明确表达了华为希望专注于手机以外产品的基础软件能力,这也很可能成为华为CBG在2022年继续迎接考验的关键变量。
在通过软件打开市场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华为云越来越重视软件即服务的理念,将原本专注于IaaS层的商业模式拓展到SaaS层,期待更多元化的收入和更高的利润率。事实上,云优先早已是华为内部的共识,外部形势也在加速华为对公有云的投资,尤其是公有云服务的多元化。
比如今年全连接大会期间,华为云推出了天齐AI求解器。求解器是IT领域历史悠久、净值较高的产品,基本被美国企业垄断,甚至很少有人认为求解器可以创新。但通过AI技术的融合,华为云依然将内部求解器产品推向市场。这不仅说明了“战链”结合的逻辑,也说明了在软件优先战略下,华为的业务热情发生了变化。
“软件就是空中优势”——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这一点。
工业特种部队
如果你长期关注云、AI等技术的发展,你会发现每一个活动都在讨论行业,但每个人从来没有真正讨论过行业。这是因为每一种技术和平台都要考虑一定的普适性。过于关注行业会导致投资和回报之间的风险过大,也可能导致合作伙伴缺乏发展空间。
但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行业需求非常复杂,传统IT和云计算生态中并不存在大量商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先进的技术可以覆盖各种场景,可以很快被各个行业吸收。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例如,我们曾经访问过一个能源行业的案例,技术供应商可以轻松提供200种服务选择,但最终行业只剩下三种选择。新技术和产业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外界的想象。真正开发行业市场的前提是深入行业,这样的动作和意识不是原来的基础设施供应商所具备的,或者说是不必要的。
究竟是应该坚守原有基础设备和解决方案的边界,还是增加行业的定制化,成为了华为的一个选择。
2021年可能会被视为这个问题的分界线。今年,“多打菜”成为华为的主基调,更多的菜来自更紧密的客户关系和更多的需求。因此,我们看到华为不再是大步迈进一个巨大的产业空间,而是垂直渗透到一个行业市场。这是华为从年初开始以“陆军兵团”的组织架构开始深入行业的逻辑。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突破了边界,才被赋予了“产业军团”的称号。
现代军队特别强调特种部队和特种作战,深入探索产业机制,可能就是华为的特种作战。当然,这也是更多科技企业必须去的战场。
说到深入行业,肯定会提到华为的产业边界。在这一年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华为更加积极主动,占据了更多的商业空间,与一些原始客户成为了竞争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以行业智能为代表的大量待开拓市场,从未被华为等科技公司开拓过。华为渗透到这些行业的价值在于打开市场,而不是占领市场。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更多与华为合作的公司也应该看到新的选择,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现有资源上。
行业内深度专项行动,核心是工业AI、5GtoB等市场空间仍处于蛮荒状态,需要大力挖掘和回收。很有可能目前大多数企业用户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新技术能带来什么。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华为提供产品是因为机会。通信、企业网络、企业IT、智能手机都是如此。如今,迫于形势,在技术的驱动下,华为不得不积极创造机会,与行业一起寻找机会。这个方向还有太多的未知数没有被揭开。
至少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大量行业的智能化需求是明确且实用的。比如你参观一个煤矿,你会发现这个煤矿非常重视智能化、数字化的提升,绝不是表面文章。大量的华为技术可以找到多元化的差距和行业整合。比如上面提到的求解器已经在天津港成功完成了落地应用。
无论是汽车的出路,还是煤矿、海港等传统行业,接下来应该能看到更多的“华为特种兵”活动。
这些“特别行动”以密集而精细的方式发生,其影响或许不亚于某项技术或产品的颠覆性创新。
华为的告别,也是大家的告别。
走向“小快灵”的组合模式,走向软件和产业,这些变化证明华为并不是在封锁前默默等待。他们在行动,2021年行动的频率和热情都有明显提升。如果说华为这两年首先考虑的是业务能否持续,那么华为今年频繁的动态就说明问题已经变了。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在与封锁共存的同时,转换轨道,完成发展。
“告别大陆军时代”的华为,也是一个经受住了第一波攻击,开始正视未来的华为。
华为在中国科技行业一直具有很高的代表性,现在依然如此。华为可能不是唯一一家需要告别“打天下”思维、重火力大兵团模式、原有产业边界的公司。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AI代表的智慧,这是华为和中国科技最好的机会。AI促使大量业态经历矩阵动荡,数字产业原有的供需关系被改写。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智能迭代作为标杆,手机、通信、企业IT都继续满足前几年的需求,那么华为在遭遇长臂管辖时,将会遇到深远的麻烦。幸运的是,迭代正在发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机会点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是华为的机遇,也是中国科技的机遇。
曾几何时,坦克是战场上的王者。如果你做不出坦克,你会被甩在后面。如今,没有人对坦克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所以坦克的制造能力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真实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华为与各个产业圈关系密切。有句话说“所有a股都是华为的股票”。华为的战略趋势自然会影响合作伙伴、开发者,甚至更多的公司。如今,华为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业务更加活跃、拥抱细分市场的华为,是否在抢占合作伙伴空间?
不完全是。华为的价值更多在于开拓市场。毕竟人不可能一直只吃一道菜,科技行业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股市和老规矩。只有形成新的供求关系,产业才能持续发展。科技企业必须学会在变革中创造机会。否则不改,技术会变,美国人会变,人也无法与时俱进。
过分纠结华为是否在分蛋糕,是否在竞争,其实没多大意义。制造商不能生活在华为的羽翼下,而应该在华为的土壤上成长。
最后,中美贸易战的大概率已经结束,但技术竞争只会常态化、持续化。下一步,科技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定制化、技术升级和技术自立的需求。华为就是这些变化的缩影和代表。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可能每个科技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在巨大的压力下,每个人也有巨大的机会。
突破,灵活作战,随时呼叫支援。或许中国的IT、通信、AI、手机等行业应该思考如何让战术和战略适应新常态。
最近提到了很多八个字,叫“抛弃幻想,准备奋斗”。
在科技领域,我们不仅要摒弃对外部形势的幻想,更要摒弃对自身形势和发展可能性的冷漠幻想。从来没有一个“科技魔术”一蹴而就,有的只是“步步为营”和“顺势而为”。
敢于战斗,不仅要与竞争产品战斗,还要与你过去的经验战斗,与既定的产业边界战斗,与技术挑战和创新瓶颈战斗。
我们告别了简单、粗放、热血的科技时代,迎来了理性、灵活、多变、充满高强度竞争的新市场。
我希望现在哀叹被迫这样做的人,将来也能哀叹这是好事。

高都电子,为客户创造价值!

双面板免费加费,四层板加急打样,厚铜电路板打样

X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