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交通电气化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在政策的支持和企业自主创新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电动汽车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推动交通电气化快速高质量发展,是全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2021年国家电网电动出行博览会上,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现场能源智能充电网络业务总裁彭建华与北极星分享共同探讨了华为的战略及对未来的展望。
交通电气化是时代的机遇。
双碳目标将加速能源结构转型,这是未来30~40年最确定的趋势。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消费者的电气化,用电能取代传统燃料。典型的场景是交通电气化。华为如何看待这个机会?
彭建华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实是沿着两条线发展变化的,一条线是能源发展变化,从最初的钻木取火,到蒸汽、到石油、到电力,再到现在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时代。另一条线是信息发展变化,特别是信息交流,从语言文字开始,再到以5G、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入高速化、智能化阶段。两者的融合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结合。这是这个时代的重大机遇,也是能源行业的历史性机遇。要积极参与新时代能源发展,加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华为将利用其在能源和数字技术领域30年的积累,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充电基础设施亟待改变,
与电气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相匹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总量达到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但在彭建华看来,目前的充电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交通电气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他认为,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演进要与汽车发展相匹配。一方面,充电桩数量明显落后于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0.3万辆和178.9万辆,均同比翻番。但今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仅为54.2万,增速落后于电动汽车,车桩比依然较高。另一方面,车企在智能化、快充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很多新车型10分钟内基本充满,接近加油体验,但充电基础设施技术却无法匹配汽车的发展需求。
二是充电基础设施要注重用户体验和高效运营私人电动汽车预计2025年占比85%,To C充电网络将成为未来主要需求场景。需要充分考虑终端用户的充电体验,从充电升级到充电。随时随地充电、过充/快充、无感充电成为终端用户体验的核心诉求。另一方面,投资大、利润差、运营困难仍是运营商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产业亟待升级。
传统的充电技术解决方案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运营商家的高效运营,和行业需要新的技术升级。通过引用新材料、新散热、新器件等电力电子技术,以及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用电成本和运维成本,提高运营的效率,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应该是绿色、智能和可持续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充电桩,三年前建成的时候引领行业,但是今天,充电桩已经落后于汽车的发展和终端客户的需求。技术日新月异,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升级,充电基础设施需要快速匹配。同时,充电基础设施是电网系统的延伸。在双碳背景下,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充电网络变得绿色、低碳、高效,符合新电力基础设施的要求:一是最小化部署、最小化组网、可持续演进;二是电源顺利扩容,支持大功率过充、快充、慢充等多场景差异化充电需求,具备V2X演进能力;三是充电网络要绿色低碳,支持光储一体化绿色演进,与电网协同;四是充电网络要全面、智能,智能特性要不断迭代升级,实现充电网络自动驾驶和无感知智能充电体验。
推动交通电气化快速高质量发展。
是华为数字能源的重要战略。
很多人都是通过华为终端认识华为的。事实上,华为在ICT和能源领域一直是全球先进技术的领导者。今年6月,华为宣布成立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加大战略资源投入,其中交通电气化是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以客户为中心,融入生态,
促进工业发展
在面向未来的新型智能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彭建华表示希望利用华为的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客户做好服务。服务好运营商家,助力打造完善运营整个智能充电网络为好的合作伙伴提供核心技术服务,包括模组、光伏、储能、AI技术,帮助合作伙伴开发更好的产品。彭建华最后总结道:“我们也希望把国家和社会服务好。我们的业务定位是全球化的。从中国到亚洲、非洲、欧洲等,我们希望帮助客户融入当地生态,为全球新能源产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