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在天津港复航69周年之际,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暨全球首个智能零碳码头运营仪式在北江港区C区码头五彩长廊前举行。华为作为主要参与机构,受邀参加了在运营举行的启动仪式
伴随着船舶汽笛声,天津港北江港区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正式入运营,码头智能水平运输系统由天津港集团、华为、中国移动联合打造,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同探索一年多。
运营在天津港c区码头的试运行仪式。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焦仔主持启动仪式,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褚斌发表精彩讲话。华为董事、质量与流程IT管理部总裁陶文静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题为《起航建设C段智能集装箱码头》的演讲。华为海关口岸总队CEO、企业BG副总裁、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天津代表处总经理曹克干、华为智能总经理廖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
华为董事、质量与流程IT管理部总裁陶。
在运营的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
华为始终高度重视智慧港口建设,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和能力,汇聚生态合作伙伴,为全球港口行业客户创造价值。陶文静表示,“作为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实践,天津港C码头项目是全球首个智能零碳码头,也是首次实现码头核心生产系统端到端自动化。”
结合自身优势,华为将自动驾驶、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应用于终端核心业务。基于车云协同智能驾驶理念,利用“自动驾驶团队FMS智能驾驶团队管理系统”构建了智能水平运输系统。
C段智能码头项目对标意义重大。
该技术方案的运输调度策略相比传统的垂直布置、装卸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模式,更加灵活,效率提升空间更大,将进一步支撑未来传统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升级。因此具有良好的普及性和演进性,将成为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集装箱码头建设的行业趋势,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
联合创新,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
随着TOS系统和码头/轨道桥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智能水平运输系统作为三大核心生产系统,成为实现智能码头作业全自动化的重点和难点。创新不仅涉及广泛的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云计算、高精度地图、综合感知、高精度定位、5G、V2X等。是港口多个作业流程的端到端全过程,其技术难度可见一斑。
天津港C码头智能水平运输系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技术密集型创新过程。从2020年7月智能水平运输系统的高层设计,到今年1月17日的泊位联调试验,再到6月份的首艘实船验证,再到今天在运营正式靠泊,历时15个月。天津港在最短的时间内迎来了C段码头的验收,这离不开创新联合体(天津港、华为及其合作伙伴)的“范舰队”压力输入。其中最重要的智能驾驶车队管理系统华为投资智能车云高级博士团队,进行优化迭代。
运营码头的开通标志着天津港与华为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陶文静期待“整合
第一,要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的水平运输,不能单纯依靠车端自动驾驶。
完全依赖自行车智能的自动驾驶会给港区行车安全带来隐患,难以实现全局效率优化。智能交通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从Ai到Bi的N辆无人驾驶平板车的自动驾驶。如果只是按照TOS系统对行驶时序的要求,单车智能自主规划路线,那么在通过多车自主协商解决路权冲突的过程中,会增加行驶轨迹的不确定性,带来安全隐患,可能造成业务时序混乱。此外,由于自行车智能缺乏“上帝视角”,难以实现全局效率优化和保持行驶稳定性。频繁的加减速和启停会导致车辆能耗增加。第二,云调度算法是影响港口智能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
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在于云端的智能驾驶车队管理系统。智能驾驶车队管理系统是基于高精度地图在云中构建的动态业务地图,采集生产系统获取的泊位、码头、堆场桥梁的实时运行数据信息,以及无人驾驶平板车的实时动态数据信息。基于云端创新区间路径速度动态规划算法,实现多车动态路径规划和速度引导,保证多车协同作业时行驶轨迹的确定性,降低安全风险,提高车辆能耗,有效防止路径冲突和死锁。同时,基于云的“上帝视角”也能实现全局效率优化。
三是生产过程自动化全链条需要有强大的外部系统对接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端到端、多作业流互通,需要强有力的系统对接、解决方案集成和生态协同。华为打造的智能驾驶车队管理系统,实现了自动驾驶与TOS系统、车场桥、码头桥、道闸、充电等周边业务系统的对接和开放,为终端水平运输系统全流程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港口智能水平运输系统的建设需要可靠的合作伙伴。华为为天津港智能水平运输系统提供了基于车云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港口场景下水平运输的全过程自动驾驶。主要包括车侧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OBU,云侧智能驾驶车队管理系统FMS,高精度地图采集制图及云服务,自动驾驶监管系统等。以及华为云和5G解决方案。
华为愿与合作伙伴携手,在运营,提升港口生产作业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为建设智慧港口全流程自动化作业终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