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不需要互锁之类的麻烦程序。
2.程序有模拟量控制时,如果读取的模拟量基本上没误差,可以采取时间滤波的方式,延时一段时间(我做过一个系统,基本上能正常反映实际情况,但是偶尔会出现一次很大跳动,由于没有加滤波,引起了系统停机,其实不算故障)。如果读取的数据误差很大,就需要采取其它的滤波方式。如算平均值等。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
3.在程序调试过程**(**别是设备改造时,你的程序是加入到原来设备的程序中时),当程序语句中出现条件满足,而输出线圈不接通时,可以检查你的这段程序是否是在这样的语句之间,如JUMP\goto\等语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中断程序之后。条件满足而没输出不接通,一般都是这段的程序不被扫描。
4.在顺序控制程序时,即一个动作完成后,进入到下一个动作,等类似的顺序控制。采用+1+1控制模式,本人觉得很方便。其思路是:预置一个寄存器。在初始化时值为0,当系统启动后,对它+1,此时寄存器为1,寄存器等于1时可以做第一个动作;第一个动作完成后,再对寄存器+1,此时寄存器等于2,可以做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作完成后又+1,此时寄存器等于3,这样只要判断寄存器里面数据为多少,就知道要完成那个动作。当需要跳跃动作时,可以不再+1,可以加+2\+3.。..,看实际的需要拉。本人有相关的程序,可以供参考,在工程中,本人用到了好多次了。效果很好。
5.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当出现工艺上的故障(非控制系统控制),最好将故障现象保持,并有灯光声音报警。知道操作工复位,以让其知道系统出现了故障。不然停机了,别人还认为你的程序问题。一般都是在设计一个新系统时,要注意到这些。
6.调试过程中,一般都依据这个原则:先查线\后通电;先弱电后强电;先单元\后系统;先手动\后自动。